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華人本土心理學
Indigenous Psychology 
開課學期
104-1 
授課對象
理學院  心理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囇莉 
課號
Psy5047 
課程識別碼
227 U127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南館S217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1Psy5047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作為知識生產的方法與範疇,「本土心理學」(indigenous psychology)、「文化心理學」(cultural psychology)及「跨文化心理學」(cross-cultural psychology)並列為以文化為視角的三個主要研究範疇與取徑。現代本土心理學濫觴於1970年代,隨後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方興未艾,至今已發展為主流心理學(以APA為代表)不可忽略的一支。台灣的本土心理學發展,累積30多年,歷經數個階段,成果豐碩且具相當影響力。近年來與國際化接軌,成為國際心理學會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取徑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除了介紹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基礎、意義及關懷之外,也將討論本土心理學的方法論與研究法。課程的內容將以近年來在台灣與國際上較有進展的議題為討論重心。 
課程要求
平時報告、作業、討論與期末書面報告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【主要參考書】

**1、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下册)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. 黃光國(2009):《儒家關係主義:哲學反思、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》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。

【各週指定閱讀】

一、本土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

**1、黃囇莉、楊國樞(2011)〈驚蟄、芒種之後?——戰後台灣之社會及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〉。見陳建甫(主編):《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(1949-2009)》下冊。頁1-30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**2、楊國樞(1982)〈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:層次與方向〉,見楊國樞、文崇一(合編)(1982):《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。
3、李亦園、楊國樞(主編)(1972):《中國人的性格》。台北:桂冠,1987年重排版。
***4、劉豁夫(2013)〈全球化、全球意識、本土性及本土心理學:駕馭不平等的進程〉原文Globalization, Global Consciousness, Indigeneity,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y. 見葉光輝主編:《華人的心理與行為-----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》,頁25-46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。


二、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

**1、楊國樞(1993)〈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〉,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1期,頁6-88。
2、Yang, K.S. (2000). Monocultural and cross-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: 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psychology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3, 241-264.
***3、楊國樞(2005)〈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頁3-56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4、Gabrenya, W. K., Jr., Kung, M.-C., & Chen, L.-Y. (2006). Understanding the Taiwan Indigenous psychology movement: A sociology of science approach. Journal of Cross-Cultural Psychology, 37(6), 597-622.
**5、葉啟政(2001)《社會學和本土化》,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
6、黃光國(2009)書:第一章。
***7伍錫洪、葉嘉雯、吳挺堅(2013) 〈全球一體化和雙文化對研究華人心理的啟示〉,見葉光輝主編:《華人的心理與行為--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》,頁79-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。


三、本土心理學方法論與研究方法

1、黃光國(2005)〈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第二章,頁57-80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、楊國樞(1997)〈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的論證〉,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第8期,頁75-120。
3、黃囇莉(2007):〈科學渴望創意、創意需要科學:紮根理論在本土心理學中的運用與轉化〉。見楊中芳(主編):《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論叢》。台北:遠流。
4、黃光國(2009)書:第二章。
***5.趙志裕(2013)〈社會、文化與心理學〉原文society, culture, and psychology. 見葉光輝主編:華人的心理與行為-----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, PP. 107-133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。


四、華人的社會取向與多元自我

1、楊國樞(2005)〈華人社會取向的理論分析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第六章,頁173- 214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、楊國樞(2004):〈華人自我的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: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觀點〉。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第22期,頁11-80。
3、楊國樞等人(2010):〈華人雙文化自我的個體發展階段:理論建構的嘗試〉。《中華心理學刊》,52(2),113-132。


五、面子及社會行為

1、Hwang,K. K.(1987). Face and favor: The Chinese power game.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, 92(4),944-974.
2、黃光國(編):《中國人的權力遊戲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。
3、黃光國(2005)〈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第十一章,頁365-406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4、黃光國(2005)〈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第七章,頁215-248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**5、黃光國(2009)書:第10章。


六、生活目標與成就動機

1、黃光國(2004):〈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〉。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第22期,121-194。
2、Chen, S. W., Wang, H. H., Wei, C. F., Fwu, B. J., and Hwang, K. K. (in press).Taiwanese Students' Self-attributions for Two Types of Achievement Goals.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
**3、余安邦(2005):〈成就動機與成就觀念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下册),第十九章,頁664-712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**4、黃光國(2009)書:第9章。


七、華人的正向心理機制

1、楊國樞(2005):〈忍的心理與行為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,第17章,頁599-632,台北:遠流 。
2、黃囇莉、鄭琬蓉、黃光國(2008)〈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〉《本土心理學刊》,,29期,3-76。
3、駱月絹、黃囇莉、黃光國、林以正(2010/09)〈盼望的雙元性——新盼望量表之建構及效度檢證〉,《中華心理學刊》,52(3), 265-286。


八、人情與關係

1、楊中芳、彭泗清(2005)〈人際交往中的人情與關係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(2005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(上册),第十四章,頁483-520,台北:遠流出版社。
2、鄭伯壎(1995):〈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〉。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3期,142- 219。
3、黃光國(2009)書:第11章。


九、人際和諧與衝突

1、黃囇莉(2005):〈人際和諧與人際衝突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,第十五章,頁521-566,台北:遠流 。
2、黃囇莉(2006):《人際和諧與衝突: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》 (二版),台北:揚智文化出版。
3、Yang, K.S. (1999). Toward an indigenous Chinese psychology: A selected review of methodological, theoretical, and empirical accomplishments.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, 41(2),181-211.
4、Huang, L. L. & Huang, H. L. (2002). Prototypes of Chinese mother-child conflict: An indigenous dynamic approach to parenting.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ies,3(1),15-36。
5、鍾昆原、彭台光、黃囇莉(2006)〈上下關係與衝突管理>,見鄭伯壎、姜定宇(主編):《華人組織行為:議題、作法及出版》,第七章,頁234-264。台北:華泰公司。
6、Huang, Li-Li, Jone, K. Y., & Peng, T. K.(2007). Conflict Resolution Patterns and Relational Context: An Exploratory Study Combining Etic and Emic Theories in Taiwan. In J., Liu, C. Ward, A. Bernardo, M. Karasawa, R. Fischer (Eds.): Casting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: Social and Societal Psychology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, Chap. 3, pp. 61-82. South Korea: Kyoyook-kwahak-sa Publishing Company.
7、黃筱蘋、黃囇莉*(2012). 〈破冰之旅――虛性和諧友誼中的情緒分享及其影響〉,《中華心理學刊》,54(2),219-242。
8、賴思伃、黃囇莉*(2013)。〈無聲勝有聲?!──「不理」在青春期友誼中的意涵與歷程。《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》,36,1-32。


十、親子關係

1、Yeh, K.H. (葉光輝), & Bedford, O. (2003) 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6(3), 215-228.
2、葉光輝(2005):〈孝道的心理與行為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,第9章,頁293-330,台北:遠流。
3、許詩淇、黃囇莉*(2009)。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?――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之影響〉,《中華心理學刊》,51(3),295-317。


十一、華人的家庭關係

1、楊國樞、葉明華(2005):〈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〉,見楊國樞、黃光國、楊中芳(主編):《華人本土心理學》,第八章,頁249-292,台北:遠流 。
2、林文瑛、王震武(2003):〈中國父母的教養觀:嚴教觀或打罵觀〉,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3期,頁2-92。
3、江俊宏、黃囇莉、黃光國(2012),〈要不要聽父母的話?──科系選擇的後悔及其影響因素」,《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》,35(4),77-101
4、簡晉龍、黃囇莉*(2015,6月)〈華人權威取向之內涵與形成歷程: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〉, 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,43,。


十二、華人的群際關係與群際行為

1、李美枝(2003)〈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〉,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(台北),20期,頁39-71。
2. Huang, L.L., Liu, J.H. & Chang, M.. (2004). The “Double Identity” of Taiwanese Chinese: A Dilemma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Rooted in History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, 7(2), 149-168.
3、黃囇莉(2007)。〈M型政黨 vs. 鐘型意識──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心理基礎〉。《中華心理學刊》,49(4)。
4、Huang, L.L. (2009). Is the third way possible for peace?--The dilemma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and beyond. In C.J. Montiel and N.M. Noor (eds.): Peace Psychology in Asian.249-274. Peace Psychology. Series,Springer Science+Business media.
5、黃囇莉、許詩淇(2014),〈台灣國族認同的「變」與「辨」〉,論文發表於「國家認同: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二十三次研討會」,台灣: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。
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7  課程簡介、閱讀報告分配 
第2週
9/24  一、本土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方向 
第3週
10/01  二、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 
第3週
10/08  二、本土心理學的意義與發展 
第4週
10/15  三、本土心理學方法論 
第5週
10/22  四、華人的社會取向與多元自我 
第6週
10/29  五、面子及社會行為 
第7週
11/05  六、生活目標與成就動機 
第8週
11/12  期中考週 
第9週
11/19  七、華人的正向心理機制 
第10週
11/26  八、人情與關係 
第11週
12/03  九、人際和諧與衝突 
第12週
12/10  十、親子關係(1) 
第13週
12/17  十、親子關係(2)-華人父母的教養觀 
第14週
12/24  十一、華人的家庭關係 
第16週
12/31  十二、華人的群際關係與群際行為 
第17週
1/07  公布期末考題 
第18週
2016/01/14  期末考週